7月27日,微信廣告助手官微宣布,2018年8月1日至12月31日期間,小程序流量主廣告收入分成比例優(yōu)化上調,單日廣告流水10-100萬區(qū)間,開發(fā)者可獲分成上調到50%。此舉不難理解。小程序正步入高速發(fā)展階段,目前主力軍仍是以小游戲為主,而小游戲主要的變現方式無非游戲內購買及廣告變現。此外,提高分成比例可以吸引更多的開發(fā)者。流量主的增加可反哺廣告主,最終實現整個生態(tài)的健康發(fā)展。小程序的出現,讓人們看到了獲取新的流量紅利的可能。在第七季微信公開課上,騰訊透露了小程序的數據:已上線超過100萬個小程序,超過150萬開發(fā)者加入,已有5000多個第三方平臺,每日人均打開小程序次數為4次。小程序的定位也越來越清晰。小程序并無粉絲的概念,在用戶留存與粘性上存在著命門。因此,關于小程序能否取代App的討論已逐漸式微。在阿拉丁研究院出品的《2018年上半年小程序生態(tài)白皮書》里,我們可以看到在過去的半年,網絡購物、線下零售、生活服務和餐飲等行業(yè)的小程序的C端用戶訪問量和B端小程序數量分別占據了近一半。因此,除休閑娛樂外,小程序更適合的定位應該是輕量級的購物或交易工具,基于微信生態(tài)及線下的各種場景輔助電商、新零售獲客與轉化,是微信生態(tài)內尚充滿紅利的移動營銷新渠道。那么,相比傳統的營銷渠道,小程序存在哪些優(yōu)勢呢?一、流量紅利。零售商自建電商渠道的成本非常之高,無論是在流量的獲取或者用戶習慣的培養(yǎng)上。微信的體量已經基本覆蓋整個國內的移動互聯網,占據著最多的國民總時間,且小程序的開發(fā)成本低,玩家也遠未飽和。擁抱微信的流量源是曲線救國之策,卻也可殊途同歸;二、場景豐富。購物行為產生的根本在于用戶需求,信息流廣告通過內容刺激需求,互動式效果廣告則通過權益。而微信生態(tài)內有基于公眾號的內容場景、基于游戲的娛樂場景、基于線上線下的支付場景、還有只此一家的社交場景,可以很好地獲取或者刺激用戶需求;三、優(yōu)質體驗。常規(guī)的營銷渠道,往往需求通過跳轉、或者下載、打開App來引導用戶至最終的購買頁面,在這些環(huán)節(jié)容易造成極大的流失。與此相反的是,小程序免下載、免安裝、免注冊,打開即可使用,在流暢性、穩(wěn)定性、速度上遠勝前者,最終可實現極高的轉化;四、渠道下沉。微信本身已經覆蓋了巨大的增量市場,小程序天然能觸達長尾人群,且隨著小游戲的病毒式傳播、拼多多的風靡,用戶使用習慣培養(yǎng)完成,小程序的推廣阻力比起下載一個App實在是小太多;五、連接線上線下。線上營銷,線下購買,還可利用實物促銷反哺線上社交傳播式營銷活動。以蒙牛為例,圍繞本屆世界杯,蒙牛開展了一系列主題營銷活動,其中在線下推出了“玩轉FIFA世界杯掃碼紅包100%”的活動,消費者在線下購買相關產品,通過掃描包裝上的二維碼,即可獲得微信現金紅包及蒙牛??ǎ慌c此同時,蒙牛在線上同期開展“全民集卡贏門票”,借由社交場景(分享或交換??ǖ龋U大傳播聲量。活動上線當月,蒙牛小程序DAU即突破100萬,觸達了全體網民;黏性與留存確實是小程序的難題,但此題并非不可解。所謂讓用戶“用完即走,走完還會回來”,留住用戶的關鍵不在留,而在“用”。如何讓用戶多用,那就要靠場景觸發(fā)了。而在線上,微信最有價值的場景莫過于社交場景。同比還沒小程序出現的時候,傳統的營銷渠到,早就被各大商家給用壞,小程序的出現是必然的,一物的出現,必定會帶新的一物,就例如社交軟件QQ的是時代,再到微信的時代,那就是一個轉變,再或者傳統營銷再到現在在網絡營銷,這就是時代的的產物,那么也必然會出現一些新的事物,銀行卡支付,微信支付,再到支付寶之后,這個轉變就說明了新事物的出現必定會帶動一個新的行業(yè)的發(fā)展。例如小紅書創(chuàng)辦于2013年,是一個通過深耕UGC(用戶創(chuàng)造內容)的購物分享社區(qū),不到5年成長為全球的消費類口碑庫和社區(qū)電商平臺,小紅書通過用戶UGC內容的迭代已經成為了某種形式上全新的“生活方式指南”。小紅書的運作模式簡單來說就是用戶在社區(qū)平臺上分享購物以及產品使用經驗,在交流生活方式的同時向其他用戶推薦所使用的品牌產品。再次,通過引入一些知名的美妝博主分享自身日常生活中的穿搭化妝技巧,帶動社區(qū)UGC(用戶創(chuàng)造內容)的發(fā)展,在女性白領一族中產生不錯的口碑,用內容產生帶貨能力。